首页
首页 > 就业形势> 甘肃定西厚培沃土聚人才

甘肃定西厚培沃土聚人才

2023-01-16阅读量:7
【摘要】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安定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抓好乡土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拔尖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粒微型薯的市场价格是四毛钱,给合作社长期上班的员工按照一毛五投放,我们再统一田间管理,到收获的时候高出市场价一毛钱回收。”张巧花捧着土豆开心地说,这几年,她几乎每天都泡在地里,悉心繁育和种植马铃薯,带动入社群众发展产业。


张巧花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人瑞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安定区委组织部重点培养和扶持的乡土技术人才。2015年,她联合石泉乡5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入股分红、农技服务、吸纳务工、保底回收等形式,带动19户农户成为种养大户,吸纳127名农民务工,带动周边群众走上致富路。


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安定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抓好乡土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拔尖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环境,提出人才‘留用育引’30条具体举措,让各类人才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加快安定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安定区委组织部部长王继国说。



01.

乡土人才育曙光


“我加入到合作社以后,这几年手里宽裕多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何小琴说,她是石泉乡合营村献花坪社人,过去一家5口靠着她和丈夫务农的微薄收入过日子。2019,她到瑞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和张巧花一起种植马铃薯,年收入2万余元,实现人不出村增收致富。


社员们的好日子,更坚定了张巧花带着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的念头。在安定区,像张巧花一样的乡土人才有很多,他们扎根乡土,尽己所能,点燃群众增收致富的曙光。


“安定区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示范点标准化创建工程,为熟悉乡土、技能成熟、示范引领作用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和种养大户等乡土人才提供迸发能量、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安定区委组织部分管人才工作的副部长张笑靖说。


02.

聚四方英才而用之


“两年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贾金虎在岗位上业绩突出。”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负责人称赞说。


贾金虎是安定区从酒泉引进的医疗人才。从“阳关”之地到安定之区,他没有“换水土”的感觉。“这是一个尊重人才,充满活力与发展的大家庭。”贾金虎说,引进单位对他的工作,以及生活方面照顾得很周到,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来到医院后,他致力于肺部呼吸疾病研究,带领一班人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先后开展了首例大面积肺栓塞危重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重症肺炎气管镜下肺泡灌洗NGS检测、全市首例无痛气管镜检查,组建了市二院院呼吸ICU……两年来,通过科研技术创新,他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进一步结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全市重点学科。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安定区借着“智汇安定”的引才东风,聚四方英才而用之,一大批优秀人才汇聚安定、共谋发展。



03.

扎根安定“拔尖”成长


“定西市拔尖人才”是杜妮妮非常看重的一个身份。她先后参与了10余个科技示范项目,参与制定甘肃省地方标准《裹包青贮饲草》,主持设计的5项饲草加工设施设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为了改变长年以来生猪养殖模式粗放、产出效益低的现状,杜妮妮长期在各乡镇合作社、养殖场深入调研,研究畜禽养殖环境,安定区为其申报了陇原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个人项目。她设计研究的适宜于北方生猪规模养殖使用的地上沼气粪污处理模式,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近年来,安定区围绕“产学研”,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让像杜妮妮一样的一大批优秀人才扎根安定、服务安定。“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有干劲了。”被评为“市领军人才”后,安定区大城小学校长令亮亮说。他坚持以“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主张诠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发扬大城小学红色文化基因,培育时代校园文化,力抓学生核心素养。他和全校教师一道破瓶颈、补短板,向管理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学校质量显著提升,内涵持续夯实,特色不断彰显。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