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职场分享> “三跨”硕士北漂之路:从大公网到央视再到职业编剧,她都经历了什么?

“三跨”硕士北漂之路:从大公网到央视再到职业编剧,她都经历了什么?

2022-08-02阅读量:88
【摘要】不是每个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些奋斗也许笨拙而沉重,但每一份不愿低头的奋斗,每一个负重坚韧的人生,每一位勇毅前行的普通中国青年,都值得尊重。

大家好,高校人才网第六届“诉说 · 硕事博事人生事”有奖征文活动(点击查看详情)已陆续收到不少朋友的投稿,我们将陆续发布一些投稿作品。毕业/求职/职场/创业/升学路上有感而发?那就赶紧投稿吧~投稿邮箱:web@gaoxiaojob.com




作者简介

刘放,90后编剧,作家,一个被才华耽误了演技的段子手。

代表作品:《我在窗口遇见他》《在爱情杀死我之前》《道是良辰已成梦》。

座右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前段时间,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上了热搜,把通过读书和考大学改变命运的学子贬称为“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自2020年便有,最初只是一些网友们用来自嘲的称呼。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词就异化成了很多人对寒门子弟的挖苦和嘲讽,他们以一种傲慢到近乎厌恶的态度,鄙夷着被迫内卷的普通年轻人。


作为一名来自高考大省的“小镇做题家”,普通人要想让理想主义的花,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要付出多少努力,我想我更加有发言权。


二十余载求学路,从农村到城市,从山东到北京,彷佛昨天还用长满冻疮的双手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转眼硕士毕业已三年。想想当年拖着沉重的行李箱,操着一口浓郁的山东口音只身前往北京求学,似乎比宋濂的“负箧曳屣”更加悲壮。



没有资源,没有天赋,仅凭借一腔孤勇,只身闯入了这个原本跟我不该有半毛钱关系的影视传媒圈。


我至今都很感谢当年那个勇敢而努力的自己。


六年前,从湖南湘潭的一所工科学校,三跨考上了MFA艺术硕士,来到了北京。之后从班里最后一名,逆袭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没有专业基础,就自己看书学习,不吝于向别人请教。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太多社交活动,没谈男朋友,真正的心无杂念。


我以为自己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但自己的半路出家确实比不上别人大学四年的沉淀和积累。研一结束那个暑假,学校开始鼓励大家出去找实习。大家都能顺利的找到实习,我的简历却总是石沉大海,最后还是凭借以前的文字功底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新闻网站记者的工作。


那份工作我做得十分用心,累并快乐着。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向矫情的自己,可以毫不抱怨地每天五点四十五准时爬起来,用最快的速度洗脸刷牙,涂脂抹粉,到门口坐447公交到西二旗地铁站,然后坐四十分钟的地铁坐到东直门,买上一份肯德基早餐又或者是永和豆浆套餐,继续坐两站公交到塔院外交办公大楼。


一天二十四小时,我有至少十四个小时,是在上班,和去上班的路上。每天乐此不疲,开心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后来,学校开始安排行业导师。当时我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想做编剧的种子,于是一眼就看中了业内非常有名的一位老师。他以前是赵本山团队的王牌编剧,创作了《不差钱》、《捐款》等难以超越的经典小品。我害怕老师不选我,于是效仿“程门立雪”,找到了老师的微博,发了一条条拜师心切的私信,最终要到了老师的微信。



但是编剧这行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容易。我从高中开始写网络小说,本以为也能写好剧本。然而接触了剧本之后,才发现它跟小说完全两码事。小说更具有主观色彩,可以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情景描写。而剧本更像是一种公式,它有着严格的节拍。


我写得东西经常被老师批语:“不是剧本。”


这也令我备受打击,开始怀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编剧。


然而,即便是这样,我依然努力去探索,看了大量编剧工具书,《救猫咪》,《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作家之旅》,《对白》……也在一次次的剧本会中总结经验,最后被一起写剧本的哥称赞,“写得不错,情感戏写得比我都好了。”


但没多久,我又被打回原形。于是,我便在这样“冷热交替”的环境下圆满完成了我的实践课程。


或许是有了之前的淬炼,亦或是上天终于给我开了一扇窗。因缘际会之下,我接到了央视春晚剧组的电话。当时我正在西塘汉服文化周帮同学拍摄毕业作品,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还以为是电信诈骗。经过反复确认,我才想起两周前确实投了简历。


我忐忑不安的加了视觉导演的微信,聊了下基本情况,沟通了报到时间,当即买了回京的车票。一直到前往影视之家报到的那一刻,我都觉得自己像活在梦里,特不真实。


在央视春晚剧组的这段日子,真正治好了我的社恐,因为每天都要去跟各个部门,各个工种的老师打交道。到了彩排和联排的时候,去到演播厅,来来往往的明星让我心潮澎湃,后来见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在这里追到了我最喜欢的演员朱一龙,现在想想真的好幸运,人生无憾了。



三年前,我毕业了,绕来绕去还是选择了编剧这个行业。


入行之后,和老胡组成了“黄金搭档”,跟随她南征北战。因为编剧这个身份,借着采风的机会,得以体验到不同的人生。


在三星堆探索古老的上古文明,在戒毒所潜伏跟戒毒人员同吃同住挖掘他们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江南水乡拍摄了第一部网剧。


曾在七月盛夏的深夜,拍摄大夜现场飞纸改戏,小腿被蚊子叮到红肿溃烂。也在十二月的寒冬通宵码字,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会。


每一个通宵达旦的日子,都让我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



老胡曾说,我是个特别坚强的女孩。后来的东家对我依然是类似的评价,他说跟我接触不长,但能看出来刘放特皮实,跟个男孩似的,内心强大。


其实,我内心深处住着一个脆弱的小女孩。在没做出成绩之前,我一直怀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这个行业,身边也充斥着各种你不适合当编剧的声音。


当年找实习,坐遍了北京的每一线地铁,无数次因为在地铁上睡着坐过站,也遭遇过无数次的拒绝,却也在无数次的自我怀疑中努力站起来。


最后或许是幸运之神的眷顾,从大公网,到央视纪录,到央视春晚……每一次的实习机会都能收获许多。


有人曾问过我这么为难自己的意义是什么?这么些年,在外面漂泊,没有赚到很多很多的钱,没有男朋友,把他乡当成了故乡。


其实我也在这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长中认清了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或许我穷尽一生拼尽全力达到的高光时刻,只是别人的起点。


但至少也要试一下吧。


因为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些奋斗也许笨拙而沉重,但每一份不愿低头的奋斗,每一个负重坚韧的人生,每一位勇毅前行的普通中国青年,都值得尊重。


谁说笨小孩,不会出奇迹呢?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