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请前往【高才优聘】小程序使用“直聊”功能,随时随地开聊,求职更高效
前往微信小程序可查看全部活动
首页 > 观点热议> 高校岗位缩减,被“抛弃”的文科博士何去何从?丨高才情报局第166期

高校岗位缩减,被“抛弃”的文科博士何去何从?丨高才情报局第166期

2025-04-09阅读量:866
【摘要】需要明确的是,不适应时代的文科缩招,并不等同于文科不适应时代。文科缩招,并非简单意味着文科已丧失价值或意义,其强调的是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文科专业需要进行调整。


如今时代在发展,教育体系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文科教育领域正在经历大调整,文科专业被撤销、合并的消息屡见不鲜。就连向来在文科领域颇具优势的复旦大学,近日也宣布将削减文科的招生规模和比例,从原本的30%-40%,降低至20%。

来源网络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摆在眼前:文科博士,正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


一、文科博士的生存困境


1.高校岗位僧多粥少


高校,向来是文科博士就业的主要阵地。然而当下,高校文科岗位数量减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士规模却仍在惯性作用下持续扩张。想进入大学获取教职的求职者队伍日益庞大,可岗位却愈发稀缺。


一方面,在 “新工科”“新文科” 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源正不断向应用型学科倾斜,一些传统人文社科专业被贴上“不实用”的标签,成为经费裁撤的首选对象;另一方面,高校自身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在加剧这一现象。理工科在科研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等方面更易出成果,可为学校赢得更高声誉与更多资源。于是,众多高校在激烈竞争中选择削减文科规模以维持自身发展。


不仅如此,文科博士面临的不仅是岗位数量的减少,还有门槛的提高。学历通胀使得院校背景越发重要,学术成果要求不断提高,博士后经历也渐渐变成了不可或缺的要求之一……既要顶尖成果,又要年轻血液,将大批文科博士挤向更狭窄的生存空间。



2.非学术赛道技能错配


除了传统的学术道路,非学术领域对文科博士来说同样充满挑战。长期的学术训练,使文科博士在其研究领域积累了深厚专业知识,但这也导致他们与非学术岗位所需技能出现错配,甚至严重脱节。


一般来说,企业更青睐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因为这类人才具备的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之相比,文科博士的知识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企业看重的实用技能,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而且,适合文科博士的岗位并不多。通常只有人文社科类研究机构会招聘这类人才,并且岗位职责大多集中在政策研究、市场分析等有限领域,专业选择不多。


再说说考公,虽然面向硕博的岗位有增加的趋势,但占比并不大,而且很多岗位门槛是硕士,对博士来说性价比不算高。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硕博的专业知识很难有大的用武之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也会比较低。


二、文科的机会在哪里?


在知乎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大教授称“不适应时代的文科可以缩招”,怎样看待这一观点?文科真的不适应时代了吗?



需要明确的是,不适应时代的文科缩招,并不等同于文科不适应时代。文科缩招,并非简单意味着文科已丧失价值或意义,其强调的是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文科专业需要进行调整。


事实上,要是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契合社会发展需求,都会面临调整和缩减的情况。这不仅限于文科,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理科同样也会遭遇这样的困境。这背后反映的是时代变迁的大趋势——只有顺应时代变化、符合时代需求,学科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那么,哪些文科专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避免被淘汰呢?


一类是政策刚需型。


以思政专业为例,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要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岗位出现明显缺口,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人才由此迎来发展的红利期。

信息来源:教育部


虽然现在过了发展的高峰期,但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高校是大学生接受这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政教师的岗位需求还是会长期存在的。


不过,这种依赖政策导向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时候就像“靠天吃饭”,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


这就引出了第二类——技术创新型。


近年来,随着AI等新技术越来越普及,全球文科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传统文科内容逐渐与新的生产力需求脱节,若不进行创新调整,便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步伐。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积极推动“新文科”建设,通过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融合,培育出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复合型文科人才。这里所说的“新”,并非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文科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新技术与文科知识有机结合。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文科与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可以预见,未来文理交融、学科交叉将成为常态,技术赋能将使文科更加契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比如,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文科相结合,不仅能为这些技术注入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考量,还能让文科自身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育改革反映在人才需求上亦是如此,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


结语


文科博士的困境,本质是时代转型期的阵痛。当人工智能开始写诗,当ChatGPT挑战学术写作,传统文科正在被技术重构。但这何尝不是破茧重生的契机?


政策红利的窗口正在打开,技术融合的赛道亟待探索,刚需领域的需求永远存在。与其在“被抛弃”的焦虑中沉沦,不如主动拥抱变化:用数字技术武装人文研究,在跨学科领域开拓新边疆,将学术训练转化为社会需要的“硬技能”。


站在十字路口的文科博士们,或许正站在新纪元的起点。当时代浪潮拍岸而来,唯有顺势而为者,方能在裂变中涅槃新生。


▍往期内容

>>《高校行政岗,凭啥让硕博名校生扎堆?丨高才情报局第165期》

>>《这个中部大省为何疯狂建大专,做专科教师究竟值不值得?丨高才情报局第164期》

>>《多所大学宣布扩招计划,高校教师招聘将迎“黄金期”?丨高才情报局第163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