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请前往【高才优聘】小程序使用“直聊”功能,随时随地开聊,求职更高效
前往微信小程序可查看全部活动
首页 > 求职攻略> 待遇“缩水”、专业裁撤……未来找不到真正稳定的高校教职?

待遇“缩水”、专业裁撤……未来找不到真正稳定的高校教职?

2025-05-28阅读量:310
【摘要】在这个高等教育转型的时代,真正的职业稳定并非来自一纸聘书,而是源于持续的价值创造力。与其困囿于外部环境的波动,不如及时认清变化与积极应对才会更加踏实。


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要当大学老师了!却发现这个曾经令人艳羡的“铁饭碗”正在悄然生变。你可能会遇到——


1、不管是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老师,还是已经到手副高的老教师,所在专业被列入高校裁撤名单,老师们面临转岗换校、成为学校“边角料”的危机;

△被裁专业的大学老师们:教公共课、跳槽其他高校、转行政岗、无课可上、想走坚决不留……


2、有的学校待遇越砍越狠,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硕士一年到手四五万/博士一个月工资4000多还兼一堆额外工作/部分高校年终补贴2500……),工资流水看得人想哭;

△无论知名公办还是普通民办高校,大学老师到手的钱都在大幅“缩水”


3、编制一缩再缩,连在编教师都面临转岗风险,曾经被认为更稳定的行政岗位同样难以幸免;

△《高校核减10%管理岗编制!行政人员,开始裁了?》


4、反倒是以前不太吃香的职业院校,现在势头正猛,纷纷升格本科……

5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不少职业院校赫然在列。


大学老师们纷纷苦笑,眼下高校圈风云变幻:这份曾经最稳定的大学老师工作,现在到底该怎么选?


  影响大学老师工作稳定的“潜在雷区”?


什么样的大学岗位,「稳定」是浮于表面的?


高校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在当下环境中受到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宏观政策与院校层面的变革,也涉及教师个体能力与选择的差异。这里提出一些关键因素,可供想要求职高校的人才们参考。


01「院校性质与编制状态」仍然是基础性影响因素


传统上,公办高校事业编制教师被视为最稳定的群体,而民办高校和合同制教师则面临较高职业风险。但如果编制的代价日益增高呢?


新入职教师往往需要经历3-6年的严格考核期,期间面临包括教学评估、科研产出、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绩效考评。需要超乎常人的努力才能拿到的编制,更像是一张需要持续达标才能兑换的“远期支票”,而非入职即得的保障。

△“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的胡萝卜”


还有数据显示,在某些双一流高校,预聘期教师的留任率甚至仅有30%。


02「学科专业属性」对教师稳定性的影响日益凸显


前文提到,在实际案例中,那些因为专业裁撤被优化的学科教师们通常面临四种结果:


被迫转岗至行政岗位,脱离教学科研一线;

因缺乏适配课程而陷入“无课可教”的困境;

开设公共选修课时遭遇“这课没必要”“肯定没人选”——领导一句话就能把你堵回去;

特别那些缺乏学术人脉和行政资源的教师,更容易被边缘化。


这给我们提了个醒:选教学专业课程得好好考虑,不是所谓的“备课上课都轻松”就是最好的,它不一定持续。相反,那些实用性更高、好就业、有特色、能跨界的专业,可能很难被砍一刀。


03「院校层级与地域因素」均有与之适配的教师群体


不是什么学校层次越高,对大学老师们来说工作岗位就越稳定。“平台前景”与“岗位稳定”是两码事。


因校而异,因人而异。


总体而言,双一流建设高校资源更为集中,但考核要求也更为严格,普遍实行非升即走制度;地方应用型高校压力相对较小,但面临生源减少和地方财政支持弱化的挑战;高职院校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发展迅速,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地域方面,一线城市高校竞争激烈但机会多元,小城市高校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可能面临收缩调整;


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比较中,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身份标签”,而应该关注实际情况。举个例子:


张老师是某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合同制教师,教授智能制造等新兴工科专业;李老师是双一流大学的非升即走教师,教授传统理论学科。


表面上看,二者的职业前景在科研上天花板上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但前者所在的专业领域和院校类型其实更符合当前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


①张老师虽然属于合同制,但其专业直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校企合作项目多,横向课题经费充足;

②李老师虽然平台高,但学科转型压力大,纯理论研究获取资源的难度在增加,考核和留校难度也更大,尽管自己很优秀,但竞争压力更大。



  求职高校教职的实用策略与建议


这里总结了一些技巧,求职高校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指标进行评估↓


1. 看院校专业调整查近3年专业增减

频繁撤销传统专业、新增交叉学科的院校,往往更适应市场,岗位更稳。警惕“僵尸专业”:就业率低、与产业脱节的专业,裁撤风险高。


2. 看校企合作合作企业数量/规模

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的应用型高校,资源更足。横向课题多的专业:教师更容易拿到项目,经费足,“有米之炊”。


3. 看院校财务情况查公开预算

财政健康的学校,待遇和资源更有保障。问教师反馈:工资是否按时发?科研经费是否充足?


4. 匹配岗位需求职业本科

突出企业经历、技能证书(如各种专业证书)。教学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创新、跨学科研究能力。


5. 提前补足自身短板没教学经验?

在校时积极兼职校内岗位;在读博时当助教,攒教学经历。怕考核不通过? 问清:晋升率、考核周期(3年还是6年?)、未通过后续安排(转岗还是解聘)等。


对于高校人事处来说,初筛时的硕博简历数量十分庞大,那么能不能获得面试机会,简历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且,在选择高校时,更应关注的是院校的考核标准是否合理,而非简单追求编制身份。


在这个高等教育转型的时代,真正的职业稳定并非来自一纸聘书,而是源于持续的价值创造力。与其困囿于外部环境的波动,不如及时认清变化与积极应对才会更加踏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