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求职攻略> “参加完一堆招聘会后,我总结了4个真相……”

“参加完一堆招聘会后,我总结了4个真相……”

2023-03-07阅读量:255
【摘要】没有100%就业的人才,即便没去到心仪的岗位,也不代表人生的失败,每个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即便属于同一家单位,不同地方的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人,“好单位”的定义是相对自己的情况而言的。


首先,本文的目的不是传播就业焦虑。这里整理了一些硕博求职信息,可以给一些今年开始找工作的硕士博士们打个“预防针”,帮助大家对2023年硕博求职现状有一个大概的背景了解。硕博求职箴言:你不要草木皆兵,但最好有备而来


招聘会的第一个事实——


毕业生人数增超10倍,“半夜也会爬起来投简历”,但硕博还是少数人。研究生刚毕业,简历修修改改还没完全改好,手机就一波一波地推送千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就业有多难的新闻……相信很多人这样的经历。


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4年里毕业生增长了超过10倍的数量。但看图上的数据可知:研究生依旧是少部分人。


图源:界面新闻


此前,“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的话题火上微博热搜,引起大众焦虑:“211硕士在上海都只有五千的月薪了?和本科有什么区别?”但这里其实是一个标题误解。


该文学硕士后续发视频解释道,他是吐槽招聘会上所有岗位(包括本科岗位及以下)的一个薪酬均值,并非是自己作为211文学硕士去应聘岗位的均薪。在求职市场中,硕博群体的薪资水平还是偏高的。


招聘会的第二个事实——


简历全无回应,不是学历不值钱,可能岗位没投对。某双非硕士在过年前的秋招就已经投了接近40家的单位,进面的就三家。


图源:澎湃新闻半夜也会爬起来投简历,千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就业有多难》


但仔细看名单,该硕士多是投递简历去一些连985/211硕博都会争抢的优质单位中的“香饽饽”岗位。


客观上看:这些岗位招人少,竞争激烈,简历筛选只会更加严格;不少岗位还是带编制的,这就直接增加了和自己竞争的人数。要知道,捡漏一般是热门公司冷门岗位,本身就供不应求的岗位,如果不是特别优秀的简历,没有回应也属正常。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同样接受采访的某三本毕业的女生,因为目标清晰和定位准确,同样投了40多个岗位,她却收到了12个面试,6个offer(其中包括2家国企1家央企)。


招聘会的第三个事实——


80%高校只招博士不收硕士?可能求职思路有问题。


最近各个单位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招聘会的工作,作为应届985硕士,周迪只要一听说招聘会上有高校,而且招硕士,就火急火燎地收拾简历和装备就往招聘会赶……参加了几次以后,她表示:不是招硕士吗?怎么我去了以后都要博士呢?


其实,笔者非常支持应届毕业生多参加线下招聘会。


第一,你要走出去见见市面,了解一下求职市场,有一个大概的求职预期是必要的。在家里待着是没用的,求职不是空想,不见识一下有多少人和你竞争,是什么样的人在你竞争,就容易对自己的条件认知不清;


第二,线上信息的优点是快速,但线下招聘会更及时,而且是真的可以“捡漏”的。比方说单位会有临时增加的岗位。就在会议开始前一天,领导刚批下来说要新增几个岗位,招聘会上收些简历回来,此时网上的招聘公告是没有更新的,尤其是公办单位,发布一则招聘公告要经过很多级领导审批,网上信息其实没有那么快。


第三,了解完第二点后,你可能能够想明白,明明某些好单位公告招硕士,现场却不招了。(多是刚放出来不久,邮箱已经爆满,简历收到不少满意的了……)


所以,去一次现场,直面人事处的老师了解招聘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招聘会的第四个事实——


没有100%就业的专业,也没有100%入职的优秀毕业生,普通人也不必焦虑。


张易一名本硕博都是985的农学博士,此前他们同学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所以本硕毕业后纷纷“转码”走向互联网。但是就在今年,他那些转码的硕士同学有的被公司裁员后,想要进高校却死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张易因为早就坚定了进高校的目标,并且坚持读到了博士,所以当他报名某公办一本的农学专任教师岗时,很轻松就上岸了……


优秀如人均硕博的医学生,也是如此。



大部分学医的硕博都喜欢往大城市的三甲跑,但越是热门城市的热门单位,就越不仅仅看你的最高学历。应届往届的海归和国内博士一起竞争,本硕学历、导师、科研经历、成果论文……都要比个底朝天。


这种扎堆内卷的行为,让尽管名校医学博士出身的朋友也一岗难求,被动失业……而其他小一点的城市的三甲医院,尽管福利好,也始终无人问津。


最后,面对招聘会现场时——


没有100%就业的人才,即便没去到心仪的岗位,也不代表人生的失败,每个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即便属于同一家单位,不同地方的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人,好单位的定义是相对自己的情况而言的。


有的人可能第一年入职所谓的“理想单位”,但是第二年就发现不适合自己而选择离开,并且还失去了应届的优势……


分享一个粗浅的道理:专业有“热”有“凉”,但就业看得远不止这些。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