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观点热议> 第一年带研究生,信心满满但还是被打脸了,竟然重蹈导师当年的覆辙……

第一年带研究生,信心满满但还是被打脸了,竟然重蹈导师当年的覆辙……

2022-07-04阅读量:26
【摘要】尽管我这个导师这么不靠谱,不错的是2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外审还是有惊无险的通过了,听到盲审通过的消息时,我激动心情那真是小乌龟搬家——憋不住了。第一时间我没有给2位学生发信息祝贺,而是马上给我导师去了电话。也许这就是传承吧。


转眼间又快到了毕业答辩的日子。回想多年前我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拼凑)撰写法学论文,从第一稿的满目疮痍,不忍直视,到送外审前的面目全非、改头换面,我导师真可谓殚精竭虑、寝食难安,以至于收到外审通过的消息时导师比我还激动。


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当导师,一定要把好入口关,像我这样让导师不得不万事操心的学生,我肯定不带。


然后,我就被打脸了。


01.师徒相见,沉默寡言


那是在2020年,学院安排我带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因为是第一年,带的学生也不算多,2个男生。为了不重蹈我导师的覆辙,我打算精心考核一番,院长表示:你这就属于鸭子睁眼——大可(duck)不必了,第一年带学生还挑挑拣拣,你以为相亲呐。


虽然师徒缘分已定,我还是觉得得先了解了解两位学生。建了微信群之后我主动提出一起吃个饭,并授权2个学生安排第一次师门聚餐的各项事宜,借此考察下他们的执行能力。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发出吃饭邀约时已经快到晚上8点了,2个学生竟然相当默契地都没有吃饭,又相当默契地都想吃校门外的烧烤摊。刚刚吃过晚饭的我不好意思拒绝学生的提议,挺着大肚子就去赴约了,烧烤摊旁人声鼎沸、在有人醉酒闹事中开始了第一次师门聚餐。


席间我努力回想和我导师第一次聚餐时的对话,奈何年代久远实在想不起来具体的。只记得菜还没上,也没人说话,为了避免尴尬,我开始询问两个人的人生规划,在得到“还没想好”的答复后,场面不出意外的更尴尬了。于是我安排了每个月开一次小组会、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每年精读法学著作的KPI指标后,草草结束了第一次师徒会面。


02.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瞎折腾


在那之后,我和2个学生就开始了相互嫌弃又没办法摆脱对方的日子。我一直以为,导师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学术上,帮学生扶上马后顶多再送一程,谁曾想我好不容易把学生扶上了马,学生马上就跳下来说想骑摩托,那真是我让干啥他们不干啥,不让干啥他们非干啥,充分诠释了法无禁止想干啥干啥的私法原则。


比如我要求每学期写一篇论文,其中一位学生一直在捣鼓文献综述,美其名曰要先看清路再往前走。另一位学生倒是按时交论文,不过每次论文方向都不一样,在民法、刑法、行政法之间反复横跳,颇有一种博览群书只看封皮的感觉,一度让我怀疑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又比如我把自己的一个立法课题分出2个子课题让他们一人做一个,在多次召开研讨会明确立法目的和原则的情况下,2个人都颇有默契地开展了逆向研究,我及时提醒但他们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就好比我跟他们说前面有个城门楼子,他们以为树上趴着个猴子,属于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瞎折腾系列了。



03.生活就像巧克力,不是化了就是过期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曾满怀期待地询问导师:为什么在那么多学生中您慧眼识珠选中了我,是因为我优秀的学术能力吗?


我导师眼皮都没抬:学术能力倒是没看出来,就觉得你皮糙肉厚的,搬个东西跑个腿肯定没问题。想不到,导师竟然如此“肤浅”,我仅凭朴实的外表就已经“征服”了他。


然而,同样是两位更加皮糙肉厚的学生,他们一次次用行动给我打脸,告诉我导师当年恐怕不是在夸我。


这两位学生性格迥异,其中一个来自东北,但是性格内向,说话办事总是非常纠结,可能是天秤座的东北银。有一次需要报销课题经费,我把报销流程给他讲了一边,又手把手教他把票据粘好,结果一下午如泥牛入海,不光钱没报出来,人都联系不上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学校改了报销流程,他一个人在那纠结:到底听导师的,还是听财务处的?


还有一次需要给外省专家邮寄一份课题材料,我跟他说随便找个快递就行,他问“顺丰行不行”,我说“行”,晚上一问,材料还没寄出去,原因是顺丰小哥没在,他全然不知道还有上门取件的方式……


另一位学生从外形到内在都是典型的山东大汉,性格尤其外向,典型的社牛晚期患者,就是估计技能点点错了位置,吹牛那项登峰造极,正经事倒是一件也不咋干。开小组会分配课题任务的时候他眉飞色舞,口若悬河,那真是说什么什么行,干什么什么能,轮到动手了,就是不出活儿……



两位学生各有风采,等到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二位不出意外地还是出意外了。


一个专心在外实习,论文初稿始终停留在标题,倒是致谢写的挺快,情真意切地感谢自己的导师,让我在生气之余有了一丝欣慰。另一个结构框架写的不错,研究方向也算前沿,就是通篇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实在让人大跌眼镜,长期以来困扰行政法学界的行政法典编纂问题,在这位学生这得到了“开拓性进展”。


(注:我国并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这一表述)


04.线下不见面,情谊长留存


老实说,2020届以后的研究生还是挺悲催的,尤其对实务能力有更高要求的专业性研究生来说,交了2年学费,结果上了2年函授,还没法出去实习,为师我也颇为学生的就业发愁。仔细想来,尽管学生进步空间很大,作为导师在很多方面我也做得还不够。


比如,习惯以自己的节奏安排课题工作;过多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忽略了专业型研究生对实务实操方面的锻炼;因材施教做得不好,还不擅长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总之,我觉得自己做得确实不够好。


不过,2位学生却没有因为我的失职而对我心生怨恨,反而在我被封控隔离期间,2位学生都火急火燎地给我寄吃的。东北学生疯狂寄玉米、山东学生疯狂寄煎饼,然后我疯狂地啃玉米、嚼煎饼,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法律人嘴皮子就是硬”。



05.为师无他愿,扬鞭自奋蹄


尽管我这个导师这么不靠谱,不错的是2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外审还是有惊无险的通过了,听到盲审通过的消息时,我激动心情那真是小乌龟搬家——憋不住了。第一时间我没有给2位学生发信息祝贺,而是马上给我导师去了电话。也许这就是传承吧。


听闻2022年就业形势非常紧张,紧张到我都开始帮着学生投简历了。为了提高就业率,学院给导师们下了死命令,要求在不弄虚作假的前提下用尽一切手段把学生送出去,并给予了除帮助之外的一切支持。


作为刚带学生不久的新兵,我实在没有安排就业的人脉和能力,只能在精神鼓励之外尽量给学生提供帮助。


- 比如邀请他们在我的办公室上自习,免得他们通过卡顿不堪的系统预约自习室,我也时不时和他们一起刷网课,追忆一下当年备考公务员时的青葱岁月。

- 再比如关注了一大堆“高校人才网V”一类的公众号,有好的岗位就帮他们直投简历,由于破天荒地“为人师表”,院长一度以为我要闷声干大事,“你不会是想跳槽吧?”,对我的态度突然温柔了许多。


幸运的是,2位学生最后都找到了工作,虽然在本导看来这2分工作工资不高、离家太远、压力较大、而且与法律专业毫不相关……但孩子们却很满意。毕竟,北大的毕业生代表都说“我们有可能终其一生也还是个平凡的人,但那又如何。”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便已经是不平凡了。


受疫情影响,今年注定不能和我可爱的学生们拍毕业照了。说实话,离别之际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希望孩子们不要埋怨我这个或许能力一般、水平不够的导师。江湖不远,扬鞭自奋蹄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