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溢出”的三种信号!教师编恐将退出历史舞台?
【摘要】前段时间很多教育类账号发了一则高校资讯:各个高校开始限制跨专业考研,要求本硕专业相近才可报考。
「教师溢出」的现象,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如今都在“有迹可循”。
信号一:限制跨专业报名?仔细一看多是教育学科
前段时间很多教育类账号发了一则高校资讯:各个高校开始限制跨专业考研,要求本硕专业相近才可报考。
有些硕士博士看到以后觉得“啊,和我没什么关系,我已经考过研了。”但对于一些未来想去教育行业发展的硕博人才来说,这条消息是还是值得关注的。
因为,从限制的学科来看,大部分都是教育学科。
信息来源:陕西理工大学《关于报考2024年教育硕士前置专业要求的说明》
这可能是代表了一个信号:各个高校开始从根源上限制能做教师的人群数量了。
今年,部分高等院校对教育硕士前置专业的要求都进行了类似变化。除了陕西理工大学,还有江汉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等。
而这些变化是基于2023年教育部新发布的文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报考教育管理专业领域者需有 3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报考人员前置专业应与所报考专业领域(方向)密切相关。”
限制专业报名,并非个别高校行为,而是政策使然。那么,限制教育学科专业报考,会带来哪些影响?
老师们心有戚戚道——
“看起来是以后学校老师只招师范出身的了。”
“也可能是招老师,只招本硕甚至本硕博专业一致的。”
现在,许多硕士博士视中小学教师为退路,未来几年却不知道,“专业不一致”、“学科方向限制”下的高学历,还能满足普通教师岗的报名要求吗?大学老师同理。除了教育硕士,个别学校也开始限制一些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会计的报考。
某些专业学的人太多了,无论什么层次的高校都有开设,当群体一哄而上,未来教授这一门课的大学老师,会不会也要求本硕博“专(专业一致)精(熟能生巧,有工作经验)”,然后进一步拉高门槛呢?
信号二:全国学校用工方式改变,无编是主流
学校的用工方式近几年多种多样,主打一个取消编制用工。
1.很多高学历人才作为“保底”考虑的中小学老师,其事业编制也可能会成为历史。
2023年1月11日,厦门教育局:“在政策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今后厦门中小学招聘的教师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
2.大学:聘用制是主流,人事代理其次,劳务派遣岗位的要求都越来越高。
图源:高校人才网
即便有编,也会加上考核条件和末位淘汰机制,最终指向一点:现阶段普遍没有编制提供。即便有的高校还有编制名额,招聘要求也难以达到。
在其他高校“不超过35岁的博士,不超过30岁的硕士”时,一些学校来了个升级版,直接“30岁以内博士”了。
某高校编制岗位
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大趋势,虽然学校各地改革进程不同,但目前来看仍在这条轨道上。
编制和财政挂钩,现阶段部分有编的老师有发不出工资或绩效的情况,长期来看,增加编制预算的可能性,在学生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也很小。更遑论现在到处都在缩编。
信号三:高校优化学科之下,大学老师正在失业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文件中提到:未来高校学科有20%的优化。
之前笔者也在《高校聘任制老师,被辞退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文中说过,学科优化问题可能对一些老师产生影响。有些人认为这是想太多:高校只是优化学科,又不是优化老师,老师都签了合同的。事实上,某些高校老师确实因为“专业不符合学校未来规划”,直接没了工作。
来自某高校教师的吐槽
如果是公办在编老师,学科优化后还有转岗的选择。但对于一些民办或者公办无编的老师来说,高校优化学科,就意味着也可能“优化”自己。
另外,教育部原文件中提到的“淘汰不适应经济学科发展的专业”,并不单指某些小众专业,热门专业也可能因为社会就业而做出调整。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高校教师需求与学生就业现状的问题。比如会计学科,每年文科生高考考研的大热门专业,如果高校扩招,一定不缺生源,这对高校来说是好事。
但是,近几年多所包含985/211在内的各个高校,均取消了会计硕士全日制招生。
图源: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都没了,未来相应老师的需求自然会减少,尤其一些主应用而非研究方向的学科。对于某些硕士博士来说,今天或许还有本科岗位你看不上,那未来说不好你就只能下沉到高职、中专了。
从高校角度看,以上这些变化是顺应时代发展后可以预想到的结果。
而今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想去高校当大学老师,想回省城老家考个教师编,但“热度”也会有降温的一天。
“如果有当老师的想法,可以考虑地方的免费公费师范生,但这个没有后悔药可以吃。某些经济发达的省份,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均衡……你以为想辞就辞吗?”
——考研“名师”张雪峰
如果你已经“入局”教师行业,那么以下建议可以参考:
教育资源地区发展不平衡,溢出的地方在缩编,少人的地方还在大力引才。这些地区急需优质教育资源,但同时也有生源乏力的矛盾,入职以前,综合考虑。
如果你对自己的实力,在科研和教学两面,都有着在顶层内卷下“厮杀出线”的信心。那么东部地区最好的那些城市资源(收入,医疗,教育等)也在等你。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地区还是学校,手里有钱,底气也会更足一些。
说到底,最坏的情况会不会发生,谁也说不准,政策时变,大环境也可能在未来十年翻天覆地。
就像某些人说的,如果开启小班教学时代,或许教师数量上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但可以预想到,官方对教师质量的要求一定会变高。
有人觉得进学校是为了躺平,那另一种解释,就是你有勇气接受未来的任何代价。
从现实出发,无论是入职门槛,还是学校考核条件来看,提升学历,累计工作经验,比赛奖项,评职称……它们并不是由你“想不想在学校升职/加薪/当领导”决定的。只要你想长远留校,这些缺一不可。
专业已经决定不了,但是工作内容和项目经历可以,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尽量交叉,结合实践。
另外,依旧要重视论文和其他成果的积累,因为硬通货的可替代性低,含金量高,即便遇到变故也能更好应对,给自己更多选择。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翔说过:“对于可控的事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保持乐观。”对比一些被时代弃置身后、消弭在历史中的行业,教师可以说“自古以来”,未来也将“源远流长”。
大树生长,避免不了砍掉一些“细枝末节”,但我们可以选择增加自己枝干的粗细。稳定的工作向来不限于某一个岗位,更多是人赋予的。
要知道,职场道路很宽,视界之外,都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