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毕业去非洲:国内拼十年才有的职务,我只花两年就做到了
【摘要】人生短短几十年,拥有较高知识和能力的人远比那些没得选的人,拥有更多“跳出去”的机会。如果你喜欢一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东西,趁着年轻去抓住机会感受。
本文由公众号“高校人才网V”综合整理,资料来源:“清华小五爷园”、“文化纵横”
“自我流放这件事对于人而言,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它很可能是一种刚需,也就是说你必须自我流放,你不自我流放你就没法活,至少是灵魂没法活。”
——清华博士 曹丰泽丨《去非洲: 中国青年工程师的“发展主义”选择》
1994年出生的“90后”、高考黑龙江省第七名、本硕博清华、未来学者奖学金得主、知乎大V、网友称其“曹大佐”、“一带一路”的践行者、高级知识分子、马上建成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水电站的总工程师……曹丰泽的“标签”可以有很多。
图源:公众号“清华小五爷园丨曹丰泽2020年10月于朱利叶斯·尼雷尔大坝
今天,本文从“硕博就业与生活选择”的角度,与大家探讨一下:清华博士曹丰泽放弃“北京中产”生活去往非洲,这能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有何参考价值?
01.
本硕博清华,为何放弃“北京中产”去非洲?
“北京让我抑郁,文凭是铁链子。”国内的工作生活有多卷?哪怕清华博士也难逃其中,深有体会。
2021年,曹丰泽对于自己离开的北京的理由,说的是:我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具体来说,包括但不限于:发挥毕生所学,给非洲人民造水电站。
曹丰泽自述文
2023年,当曹丰泽再次回顾自己为何博士毕业即援非时,他的表达更丰富了,还增添了一些难以忽视的现实主义色彩。
理由一:逃离东亚讲究排名体系的大环境
曹丰泽自述文
对于曹丰泽来说,他其实从小到大,学业发展都很顺利。哪怕是在“低头系个鞋带,旁边路过的都是状元”的清华,他也顺利地在系中博士推免总评中拿到了第一名,并取得了“未来学者奖学金”。以至于后面直接留校读博了,还除了土木以外,顺手拿了经济学双学位。
但即便如此,这些在他眼里都不是荣誉,而是在东亚地区的大环境下,顺应游戏规则的产物。游戏通关了,下一步呢?曹丰泽在五道口生活了九年,于是顺理成章地想到了这些年,他亲眼看到的“北京中产生活”。
然后他悲观地发现,过这样的生活,还不如马上die呢。
理由二:北京中产生活的游戏规则,谁爱玩谁玩吧
曹丰泽自述文
曹丰泽自述文
不想一辈子为房子户口奔波、不想固定人生的脚步在某一个城市、不想自己学生游戏打通关了下一步就开始“鸡娃”、不想和同学比谁官大、不想和同龄人比收入和圈层……大部分老百姓眼里,某某城市中产生活,或许是一种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曹丰泽自述文
但在曹丰泽眼里,归根结底,这种大部分俗套成年人所奉行的“生活规则”,比学生时代的“游戏规则”要更物质和利己,丝毫没有自我精神价值可言。
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最后不约而同地坐上同一方向的火车?而区别只有,你是高铁,他是特快,有的人条件好,每次都坐商务座,但乘客们永远都是同一个目的地。
02.
“去了非洲,然后呢?”
按照正常的叙述角度,这个部分要说下清华博士在非洲“过上满身涂满泡沫等水来的日子”有多辛苦,理想主义者要克服多少困难了。
但是听完曹博士2023年9月17日新作的《去非洲: 中国青年工程师的“发展主义”选择》演讲,比起国内的内卷长路漫漫无尽头,笔者发现这种“苦”的背后,可能还隐藏了一些机遇和信息。这里聊聊:同样是博士,曹丰泽在非洲“得到”了什么——
1.中外合作项目比常规项目规模更大,含金量更高,放在简历里,象征意义不止是一段驻外经历。
曹丰泽自述文
2.职务升级快,薪酬高,国内十年摸爬滚打竞争的职务和待遇,不如援非两年所得到的。
曹丰泽自述文
3.比起某些国内公司的形式主义和“人人为己”的竞争,这类援非项目更多赋予了员工“责任”和“实事”,几乎没有时间内耗,每天忙于处理各种具体的问题。
曹丰泽自述文
图源:公众号“清华小五爷园”丨曹丰泽的自述
4.与大众的刻板印象不同,国内公司不一定做得到多劳多得,但在援非项目中,员工的权益会得到最大保障。
曹丰泽自述文
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驻外条件艰苦,人员难以留下,也可能还有对外形象之类的考虑。还有的,也是因为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差异,而不得不如此。
曹丰泽自述文
此处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一些驻外项目的待遇之所以优厚,并不完全是某些人口中的“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了确保项目的可持续,不得不开出这样的待遇来吸引人才。除了以上这些实质性的得失以外,曹丰泽还反复提到:我们一些知识分子的想象力和真正的现实有着巨大割裂的失真。
曹丰泽自述文
包括当事人曹丰泽在内,很多人认为:“去非洲”,即选择一个劳其筋骨,但不一定饿其体肤的新环境,同时意味着远离国内被各种人群制造焦虑的大环境。但是去多久,还回不回?很多人其实都知道答案。
人生短短几十年,拥有较高知识和能力的人远比那些没得选的人,拥有更多“跳出去”的机会。如果你喜欢一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东西,趁着年轻去抓住机会感受。
至少从“清华博士毕业生去非洲”的曹丰泽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内拼十年才有的职务,他只花两年就做到了。
还有很多狭窄视角下那些难以看到的现实,总是要在理想的践行下,才能还原它的本身面貌。
* 本文重要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1] 《2021清华大学年度人物候选 | 曹丰泽:我要证明,理想主义的路是走得通的。》来源 | 公众号“清华小五爷园”。
[2] 《当一位清华本硕博放弃“北京中产”,去往非洲》来源丨凤凰网“文化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