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理工医全覆盖!复旦即将推出至少100门AI课程
【摘要】近些年,AI技术逐渐从科学研究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可预想的未来,AI将如同现在的Office一样,变成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工具。
麦肯锡“2022全球AI调查”显示,全球领先国家人工智能(AI)使用率已经达到60%左右,而中国目前的AI使用率仅为41%,仅有9%的中国企业可借助AI实现10%以上的收入增长,而领先国家有19%的公司能实现增长。
近些年,AI技术逐渐从科学研究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可预想的未来,AI将如同现在的Office一样,变成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工具。
在此趋势下,为落实上海市委要求,复旦大学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组织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会战(简称“AI大课”),旨在创造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加快科学智能创新生态构建。
学校将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
“三个渗透率100%”
“在过去的一个月,学校把‘AI大课’的建设作为最优先的任务,由裘新书记和金力校长牵头,成立了AI课程体系建设的国际战略咨询委员会以及校内的专家工作组,对标国际一流高校,结合国际AI教育基本情况进行系统设计。”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介绍,到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学校将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具体而言,复旦大学计划基于AI发展特点及全校“普及圈”“核心圈”“进阶圈”的AI和AI+人才培养需求“画像”,打造AI-BEST课程体系,具体包括AI通识基础课程(AI-Basic Courses,简称AI-B)、AI专业核心课程(AI-Essential Courses,简称AI-E)、AI学科进阶课程(AI-Subject Courses,简称AI-S)和AI垂域应用课程(AI-Thematic Courses,简称AI-T)。
AI-BEST课程整体设计为进阶式,充分考虑文社理工医各类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和成长成才需求,以期让学生掌握AI基本概念和知识,并将AI能力融入到专业研究中,适应正在到来的科学智能时代。
其中,AI-B课程面向全校本研学生,AI零基础的学生也能听得懂、跟得上;AI-E课程,旨在培养AI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学生需要具备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基础;AI-S课程则是各学科衍生出来的与AI相关的知识体系,适合各学科各专业中主动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同学;AI-T课程聚焦产业和科研问题,注重课程实践,分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两个子序列。
诺奖得主授课,充分调动师资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珉表示,学校搭建了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在以往的AI科研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搭建了系列软硬件平台,为后续“AI大课”的推荐奠定了基础的保障。
学校成立了AI大课建设团队和专家委员会,确保AI课程建设和质量控制机制,对达不到标准的课程实行退出机制。
师资力量上,复旦大学将汇聚AI科学家、学科领域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共同协作来完成教学实践。授课教师中包括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开源大模型MOSS设计者、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邱锡鹏。
一方面,复旦大学充分动员全校师资力量。如AI-E序列课程,首期已动员64位老师,由计算机学院牵头,10多个院系和研究院共同参与。同时,学校引入海外校外资源,以暑期学校、短期强化课程等方式,聘请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担任课程首席专家,将前沿的学术和产业成果纳入课程中。
另一方面,学校也在以“AI大课”为契机,进行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修订过程中,学校将综合考虑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实训平台资源等一系列的问题,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