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求职攻略> 教育部提醒:毕业生求职需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教育部提醒:毕业生求职需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2024-06-11阅读量:147
【摘要】教育部近日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提醒毕业生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等意识,防止跌入各类求职陷阱。如在求职中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在毕业生满怀热情忙于投简历、面试之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躁动起来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致使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对此教育部近日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提醒毕业生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等意识防止跌入各类求职陷阱。如在求职中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非法中介虚假招聘频发


想要一毕业就轻松拿高薪吗?”“选我们职场升职加薪快!……在求职市场上这类充满诱惑力的宣传语总能吸引不少涉世未深毕业生的目光。


但实际上看似待遇丰厚的招聘背后隐藏的可能是非法职业中介的虚假招聘陷阱。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践中一些没有资质或冒用、伪造资质的黑中介经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他们以拿高薪”“升职快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毕业生钱财。比如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找借口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还有的非法中介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交纳相关服务费用此类付费内推行为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求职者难以主张自身权益。


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参与违法行为。比如有的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事先编造的招工信息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诱导求职者逐步暴露个人信息、下载刷单App骗取求职者钱财。还有的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圈套。


对此教育部提醒高校毕业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活动增强识别就业陷阱和违法违规行为的能力。如果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求职应选择诚信可靠、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核实中介机构或招聘企业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


同时高校毕业生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以及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多渠道甄别不随意打开陌生招聘网址链接不盲目轻信一些职业中介所谓的求职捷径”,警惕潜在的高薪骗局。一旦在求职中遭遇此类情况应立即求助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公安机关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严防各类招聘收费陷阱


入职前需要先交一些押金等办好入职手续就退还。”“单位需要为新员工统一购置新工服要先交服装费。……实践中一些不法分子常以招聘为名变相向求职者收取各类费用牟取非法利益。有的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再以各种苛刻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费用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还。


还有的用人单位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要求入职者付费参加入职或考证培训一旦收取费用便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承诺甚至直接卷款跑路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者要先交钱才能够安排入职求职者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如果交费一定要求相关机构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当前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利用毕业生初入职场、求职心切等特点设置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等新型招聘陷阱。


以培训贷为例2023年5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3年第1号预警显示: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且呈上升态势。个别不良培训类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但课程开始后学生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而且面临退费困难和高利贷风险。


对此教育部提示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更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避免落入培训贷等各类招聘陷阱。


  警惕用人单位合同陷阱


对于广大求职者而言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意味着工作终于有了着落。但实践中却有个别用人单位出于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等目的在和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时设置猫腻合同陷阱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


比如有的用人单位仅与求职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以谈话、电话等口头形式约定工作相关事项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劳动条件、合同期限等具体内容。有的用人单位以少缴税款为由同时准备两份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还有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设定霸王条款”,要求员工几年内不得结婚、无条件服从加班、试用期离职不结算工资等。当毕业生到岗工作后一旦和用人单位出现争议就可能被用人单位以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合同相关条款为由拖欠或拒发薪酬。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与用人单位认真协商、慎重对待不可草率签订。同时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核实清楚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比如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特别要高度警惕合同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若因故未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订立协议一旦遇到纠纷应及时寻求有关部门帮助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妥善解决。



  专项行动打击招聘欺诈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教育部已部署各地各高校于今年5月至8月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百日冲刺行动以千方百计拓岗位 提速增效促就业为主题通过开展多项专项行动全力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教育部将通过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宣传等工作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招聘付费等就业陷阱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同时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党团组织活动、带生访企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畅通毕业生沟通反馈渠道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进展和求职诉求。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