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观点热议> 林更新,博士拟录取!扒一扒:明星考博比普通人更简单吗?含金量如何?

林更新,博士拟录取!扒一扒:明星考博比普通人更简单吗?含金量如何?

2024-06-14阅读量:258
【摘要】有钱有颜有名的明星都在“卷”学历光环了,我们这种文化课出身的传统行业,最依靠学历兜底的群体,无可避免地,似乎正在被动地陷入一种“马太效应”了。掌握优质资源的人,总是越来越好。那没有资源的普通人,又该如何呢?


卷学历的风,终归吹到了娱乐圈!612日,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官方网站,公示了《2024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演员林更新榜上有名。(校方已确认身份,表示招生都是合理合规的


图源:上海戏剧学院招生网


有的网友看热闹,有的网友则表示质疑:这些明星高考的文化课都没几个分高的,考博士那么简单吗?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本文就来扒一扒”——明星考个博士,到底难不难?


  明星考个博士,含金量如何?


上海戏剧学院的博士招生有两种方式,普通招考制和申请考核制。林更新报考的是申请考核(专业学位)博士。而且,他不是以硕士学历报考的,是以与硕士同等学力的考生身份报名的。这一点可以在公示名单确认。



22个博士考生里,包含林更新在内,仅有2个同等学力考生有额外的“加试”成绩。问题来了: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这类博士,整体来说难度高吗?咱们可以看看报考条件和考核难度。


1、关于“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条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工作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研究生录取当年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没有硕士学历不要紧,也能考博,满足条件即可!


比如林更新,“同等学力”报考上戏的申请考核制(专业学位)博士,那么他只要满足——毕业6年都从事本专业工作+两名表演专业的大学正教授推荐信+主演了作品,就可以报名了!


图源:上海戏剧学院202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申请考核)


在《上海戏剧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申请考核-专业学位)一表的“个人成果材料”一栏,除了“参与对社会公演的舞台剧或影视作品3部,演出节目单及完整的视频资料”的要求,明确写着“请提交”。


其他的学术论文、重要奖项资料等,都只写了“可提交”。也就是可交可不交。


而且,“同等学力考生”按照规定:硕士论文的资料也不需提交。


总结一下学校的考博门槛,原则上只要满足:科班(本科学历)毕业6年,然后作为主演有多部知名作品,就有机会申请报名。


2、不同的博士申请方式,有区别吗?


①难度对比:申请考核制(学术学位博士)>申请考核制(专业学位博士)


除了林更新,上戏公示的其他几位拟录取的申请考核制的专业学位博士,报考要求也是一样。主要还是看个人在行业领域内的作品影响力和奖项等。至于学术资料,有则是加分项,没有也不是必须的。


另外,上戏申请考核制的还有学术学位博士,报考要求则多了一些学术性。这一部分比较像我们所说的文化课,要考外语(英语或法语),要考专业课笔试。


没有硕士学历,也能以“同等学力”考上戏的“申请考核制(学术学位)博士”,额外满足以下条件就行:

要求进修过硕士课程,且成绩合格;

在南大核心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过期刊论文;

本硕有一个专业符合规定;

通过英语六级,成绩高于425分等。


可见「申请考核制」下,明星上岸学校的「专业学位博士」这一过程并不难,「学术学位博士」就偏研究型了。对于艺术生来讲,这个赛道难的部分或许是——表演专业的学生,最后有几个人能成为明星


②申请考核制,对比普通招考制的博士呢?


上文提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博士招生有两种:普通招考和申请考核制。二者主要区别有3——

(1)普通招考只能考学术学位博士;

(2)普通招考考英语或者法语,是计入总分的硬性标准;申请考核制的外国语成绩不计入总分,但成绩低于50分者不可进入复试;

(3)普通招考的专家推荐信要求是“副教授”;申请考核制则要求“正教授”。


对比之下,走普通招考的考生,可能大部分是很难找到德高望重的大学正教授为自己背书的。但对于走申请审核的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来说,人脉资源反而是自己的优势。当然,这也是合理合规的。


  小结


关于明星考博的“正规性”,本文已经详细“扒”了一遍。理论上可行,也无需校方特殊对待主要赛道不同,我们难在「考学」,他们难在「成名」。背后落榜的,都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另外,关于明星考博的“含金量”,《上海戏剧学院2024年博士后招聘公告》有一句:招国内外博士,但“要求应非为上戏所授博士学位”。


信息来源:上海戏剧学院官网


有些人会理解成:这是上戏的博士太“水”了,自己人不要自己人。实际上有很多高校都有类似的规定。


《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第十七条规定:除经人事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外,申请人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为了加强科研的独立性和流动性,防止学术近亲繁殖,很多高校沿用了这一规定。


但也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后岗位,会优先考虑本校的博士毕业生,这也和单位的学科建设程度息息相关(比如:某某专业的最牛的博士都在本校,不要自己人,还上哪儿找?)。


总结一下:考博-读博,听起来好像很难,实际上也看具体专业。


越是理工科,越是人多,卷难度卷质量;

文科,则苦于不好写论文,出成果;

艺术类,相对前二者是比较容易的(没有说简单的意思)。


有钱有颜有名的明星都在“卷”学历光环了,我们这种文化课出身的传统行业,最依靠学历兜底的群体,无可避免地,似乎正在被动地陷入一种“马太效应”了。掌握优质资源的人,总是越来越好。那没有资源的普通人,又该如何呢?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