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观点热议> 公办本科的硕士副教授,去了职校当辅导员!?

公办本科的硕士副教授,去了职校当辅导员!?

2024-07-08阅读量:599
【摘要】“都在公办本科评上副教授了,怎么会跳槽到职业院校,从辅导员开始做起呢?”


2024年6月11日,广州市教育网公示了一批上岸教师的拟聘名单。具体公示名单显示:一位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被拟聘为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老师;一位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的副教授,被拟聘为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


图源:广州市教育局官网


录取名单很快引发网友热议:“都在公办本科评上副教授了,怎么会跳槽到职业院校,从辅导员开始做起呢?”这里存在误解。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医药类的公办高职院校,且本次招聘公告在学校官网显示为“共招47名编制内教职员”。


图源: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为何跳槽,大概是编制使然。


今年博士去高职的情况很多,华南理工的博士去高职当有编制的专任教师,这倒不稀奇。而硕士学历的大学老师评上“副教授”后,还离开原单位的情况,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从讲师到“副教授”,难吗?


1、“副教授”的评职条件,各校有差别


以本文提到的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根据学校规定: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副教授)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四种类型进行申报。


如果是硕士学历评“副教授”,除了要在四种类型中选型申报,还需要满足条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且担任讲师职务满5年可申报评审”。除此以外,需有国内访学半年、企事业挂职半年、实践半年或进修半年等经历,满足其中一项。


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还需要“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或支教、扶贫、参加孔子学院及国际组织援外交流等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等。


以上,也只是评副教授的基本条件,如果你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参评不同类型的副教授职称时,还要注意更加具体的考核要求。


假设你是公共基础课教师——申请“教学为主型”的“副教授”职称,除了自己要有省级以上的奖项成果、学生课堂评教平均排名需要位于全校前20%、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并获奖等。而且“有资格”≠“有机会”。


有的高校要求:至少省赛特等奖,国赛一等奖,专业不同,专任教师的获奖难度区别很大;有的甚至没有教学核心,就没有申报资格等。


如果是“教学科研并重型”的,虽然学生课堂评教的排名去掉了,但是在期刊发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都增加了不少。“并重”只是明面的说法,有的地方高校实际科研>教学。


“评职称教学成果必须突出,但没有科研就直接走人。”


图源:小红书用户


“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的副教授评职,重在论文要求、成果转化、纵横向项目的经费进账等,越是层次高的公办本科,难度越大。


所以,很多大学老师刚入职高校就给自己列了一个目标,对照学校的副教授评职规定,勤勤恳恳搞教学或者搞科研,有的甚至为了二者兼顾,几乎全年无休……


2、评“副教授”的隐形难度


虽然学校文件看起来难度不高,实际还要算上评职当年的同事成果对比,如果能评的副高名额只有几个,最后评上的,卷到要求翻倍了也有可能。


从难度上看——

- 走教学的老师竞争激烈,不仅要获得多个国奖/省奖,还有保持年年全校范围头部的排名,每学期的学生评价都要保持“优秀”(如果只是每天上课念念PPT,肯定是不行的)。

- 想要发好点的期刊,甚至要看作者本身的条件和资历(有的非博士投稿不收,非副教授不收,如果大学老师所在的学校不是公办本科,可能也不收等)。

- 关于项目经费,可能前几年老师们会觉得要求的进账金额不算很高,但一旦大环境变差,各单位的预算缩紧,也就跟着不好说了。

……


难度这么高,已经评上了“副教授”的人才,却跳到了高职院校当辅导员?选择背后,我们还可以思考这样几方面。


  人才选择高校,需考虑那些因素?


1、拉长战线,迂回上岸


虽然工作多年也能评上副高,但是竞争激烈的当下环境,无编如同浮萍。许多人才一开始就打算:先评上高级职称,然后以此为敲门砖,寻找下一个带编岗位的机会。


有人会问:“年龄就是成本,入编战线这么长,时间来得及吗?”看情况,有的高校评副高周期很长,讲师们人均十几年工龄。但如果对自身教学科研实力有足够的自信,可以一试。比如本文提到的副教授(或民办评的)跳槽去的广州这所高职院校,如果你是博士或副教授,45岁以下都是有报名资格的。


2、沿海地区,经济优势


编制有没有,还要看运气,单纯选择地区的话,中西部地区对比沿海地区,后者有经济优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某些偏远地区财政吃紧,基本工资都无法保障,高学历人群连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毕竟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国内财政净贡献是正值的,几乎都在沿海省市了……


图源网络


最后,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如何作出不后悔的抉择?没有固定答案,人们的重大决定都是基于当下的认知。有这么一句话:“在做人生重大决定之前,请尽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并尽量全面地了解。”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