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职场分享> 绿色通道只给外省人?当前高校职称评审中的5大乱象

绿色通道只给外省人?当前高校职称评审中的5大乱象

2022-08-17阅读量:68
【摘要】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晋升职称是最大的切身利益。在这些吐槽中,大家集中表达不满的乱象包括: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严重受制于行政意志,申报条件繁多而琐细,受多个部门的重重钳制,绿色通道明显不公平,最终冲淡了教学科研的主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吐槽。


在本公众号的同名微信群里,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尽情吐槽。而其中一次就集中吐槽了,西部某家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上出现诸般乱象,实在是让人胆战心惊,又哭笑不得。


应群友的要求,指南哥以下做出梳理和评论,希望对将来要到高校求职的应届博士和已经在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晋升职称是最大的切身利益。在这些吐槽中,大家集中表达不满的乱象包括: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严重受制于行政意志,申报条件繁多而琐细,受多个部门的重重钳制,绿色通道明显不公平,最终冲淡了教学科研的主业。



01.

职称评审:受制于行政意志


高校严重行政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原本提倡的“教授治学、校长治校”变成了,自校长以降,从处长、科长到科员,各个部门的一大帮子行政人员来集中治教授,特别是普通教师。


在这种行政思维之下,教师评职称就不单纯是做好教学、科研和服务的问题,而是被纳入到整个学校的行政目标中,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有力抓手。


说得简单点就是,高校行政部门会把上级部门下达的各种行政考核指标,尽量地转变为教师评职称的申报条件,从而迫使教师成为整个行政运转机器中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与此同时,有时为了尽量延缓教师评职称的速度,在缩减晋升指标的同时,高校行政部门也倾向于追加各种教学科研外的申报条件。


【吐槽1】“随便一个人事处的工作人员,你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的本硕博,只要你来,也能把你搞到半死。”

【吐槽2】“2年基层服务经历、继续教育学时数、班主任工作时长……”

【吐槽3】“认定标准由二级学院或者部门灵活指定,每年都不一样,由年年加码的趋势。”

【吐槽4】“粗糙、野蛮、无知的各种大脑制定了各种粗糙、野蛮、可笑的条款,然后由一大群什么是SCI都不知道的人负责管理让一大堆博士们去遵守……”


可以说,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各个高校也乐于自我加码各种附加动作,把本省、本地、本校甚或本年度的行政考核指标变相地、隐秘地追加到教师职称评审的申报条件中。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而且一步赶不上,以后步步赶不上。


作为高校教师,你几乎肯定赶不上每年追加的新条件,想评职称就再等几年,满足了这些新条件再来吧!


而如果你就此愤然放弃,那么最后只能一个人走向孤独!



02.

职称评审:申报条件繁多而琐细


针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分为三大块:教学、科研和服务,看似很少很简单,但实际上,每一项都可以划分出来很多小项,甚至有八、九个小项,让你满足了这个,满足不了那个。


【吐槽5】“南某大是只要你文章的IF总和大于50,就可以直接申报正高,至于能不能上,就看专家看不看得上你的文章了。起码来说,你不会因为别的原因被卡。”

【吐槽6】“据我所知,在南京,除了课时,就看论文和项目就行了,别的可能也看,但是有这三个,其他的你可以不用管。”

【吐槽7】“还忘了一条:各种各样的APP学习(学习强国、学法、省里市里各种在线学习每年都要达到八九十个学时以上),你只要差一点点,你就是有两篇正刊,也没资格评副教授。”


此外,还有各种打卡任务,包括疫情打卡、学习强国打卡、学法打卡、教育培训打卡、行政会议打卡、党会打卡、党团活动打卡和党员承诺打卡。每一项都要参加,还要打卡达到一定的分数,否则一票否决。


与好的高校相比,三、四流高校真可谓是各显妖气,在职称评审的申报条件上设计了各种妖魔鬼怪、魑魅魍魉。


你看看,职称评审不是没规则,也不是潜规则,而是有着让你无法完成的繁多而琐细的一大堆规则。



03.

职称评审:各个部门都是关卡


既然政出多门,那么规则多了,教师头顶上的婆婆也就更多了,以至于各个部门都是婆婆。从处长、科长到科员,一大堆大大小小的婆婆,无不需要好生伺候,否则让你死得好看。


【吐槽8】“那些每一个条款认定,分别划归给: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保卫处、二级学院、学生处、社会服务中心等等部门,只要有一个部门卡住你,你就没了机会。”

【吐槽9】“这种情况下,谁搞可以发SCI谁不就是傻Ⅹ?”


如此之下,不仅婆婆多,而且每个婆婆都似乎法力无边,可以轻松断掉你晋升之路。


这就使得,在学校的科层体制内,一线教师往往不得不小心翼翼,根本不敢得罪任何部门的大小领导,否则在晋升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可能被参上一本,导致在该部门负责的环节上得分不高或直接被毙掉。


最后的结果是,一线教师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教学、科研干得再好,也不如谋个行政上的一官半职。因为这样在行政系统中就不会被冷眼相看,在晋升职称时也不会被有意无意地为难一下。


正所谓,别拿科长不当干部。



04.

更奇葩:绿色通道只给外省人?


在晋升政策上,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下面,群友们举了个最直接的例子,那就是晋升职称的绿色通道只适用于外省人。但问题是,谁才算外省人呢?


【吐槽10】“西南某省的绿色通道是:只有外省引进人才能用。有人问:外省高校还是外省人。答:外省人。问:那本省人在北大读完博士回来能不能用?答:那能用,人家也在外省工作过。问:那外省人在某本省唯一的211大学读的能不能走绿色通道?答:那可以。再问:那本省人在同样的该211毕业能不能用?答:那,那,那他可能博士期间去过外省打过工的话,也可以。以上为99%的真实语录。”

【吐槽11】“被问问题的老师其实也是懵逼的,她没错,但是这个文件制度就是这么规定的。”


你可以想象,这个政策其实是,吸引从省外高校引进来的人才,让他们走绿色通道尽快上职称,之后可以更安心给本省贡献聪明才智。但转念一想,这明显违背公平,不仅涉嫌户籍歧视,而且歧视的还正是本省人。


这就使得,针对该文件,人事部门不得不做扩大化解释,以至于越发荒诞。从本省户籍到外省户籍,从本省高校到外省高校,再从本省工作到外省打工,没有人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一切都是拧巴拧巴地荒诞而现实着。



05.

最终冲淡了教学科研主业


从职业内涵来说,教学是全体教师的主业,科研是副业,而服务则是有余力之后锦上添花的工作。


而现在,大量拔苗助长的副业和锦上添花的工作都被纳入到职称晋升的条件中,使得教学都沦为了副业,甚至成为最不受重视的、课时量得过且过的、不出问题就行的部分了。


冲淡教学科研主业的,还有课题为王、专利为王和强加基层工作经验等乱象。


【吐槽12】“大家看看,这里的市厅级项目,也就是类似于某市科技局的项目,某省科技厅的就属于省部级项目了。大家再看看,2篇文章其中一篇核心就可以评副教授,但是你需要同时满足大量的其他条件。只要差一个,你就是两篇Nature都不行的。这就是这边的职称评审规定。”

【吐槽13】“你想多了。你就是有两篇大子刊,来西南某省也没资格评副高,如果你没有二级学院认定的两年基层工作经历,如果你没有达到一定课时量,如果你没有一个地级市科技局项目,如果你没有三个实用新型或者外观专利,你就是有两篇正刊,在西南某省也不给你评副高的资格。这个我已经研究过很多遍了。”


不仅如此,某些高校还把职称晋升与政治学习任务、下乡进厂任务、帮扶学生任务挂钩起来,层层不断加码,以致于耗费了一线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专注于教学和科研。


规则很明确,没有潜规则,但公平不公平,看似很公平!荒诞不荒诞,绝对很荒诞!还荒诞的是,如果这辈子不评职称,你的工资大概率只够骑自行车上下班。


8月8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五部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融三尺也非一日之暖。在吐槽之余,这些职称评审中的乱象究竟能够何时解决,解决到何种程度,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师打怪指南」欢迎关注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