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自治区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学校位于美丽的青城呼和浩特市,距离北京2小时动车车程。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始于1956年,由著名科技史家李迪先生开创。1983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 2009年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是中国最早建制化的科学技术史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被誉为“中国数学史研究重镇”“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策源地和大本营”。
研究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史博士、硕士学位点和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点。1978年开始培养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2006年获批博士学位点,2012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与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科技馆合作建有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9年以来获批建立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传统工艺研究基地等三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1986年数学史学科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2007年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内蒙古自治区先导型研究中心。2011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2016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学科,每年有稳定的建设经费。2017年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位列全国第三,是内蒙古自治区获评等级最高的两个学科之一。
研究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善于攻坚、学术交流广泛、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团队,被誉为科学技术史“呼和浩特学派”。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0人;本校其它院系从事科技史研究和教学人员20人左右,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2008年科学技术史学科群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也是首批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2014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22年中国科技史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唯一入选团队。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多人次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111人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团队成员多人次担任国际数学史学会执行委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学会和专业委员会重要学术职务。
研究院设有数学与天文学史研究室、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室、技术史与物理史研究室、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室、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并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本院共建中国教育技术史研究中心。研究院建有专业的科技考古实验中心、文献中心、科技史博物馆。
近年以来,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著作、译著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报告论文300余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邀请并受邀到国际、国内相关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多次。
研究院学术交流频繁,与牛津科技史与医史研究中心、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四日市大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圣克劳德)等国外多家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国外专门组织团体专程前来听课和交流,与外国学者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国内科学史研究教学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经过60余年的发展,研究院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文化,以“揆古察今,志在所专”为院训。继承和发扬“李迪治学精神”,以“专、恒、勤”“目标、合作、诚信”的治学精神和态度,全体师生戮力同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勤奋研究。通过合作与交流广泛吸取经验,吸收新思想,紧跟前沿,积极组织和参与全国和国际学术交流,团结各方力量,取长补短。在科研选题与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有特色,坚持创新,开拓新方向、新领域。研究院坚持“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标准,积极融入国家、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努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产出精品力作,努力“创一流学科、建一流团队、做一流学问、育一流人才”,在中国西部打造科学技术史学科高地。
根据研究院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加入,共创辉煌!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始于1956年,由著名科技史家李迪先生开创。1983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 2009年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是中国最早建制化的科学技术史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被誉为“中国数学史研究重镇”“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策源地和大本营”。
研究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史博士、硕士学位点和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点。1978年开始培养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2006年获批博士学位点,2012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与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科技馆合作建有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9年以来获批建立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传统工艺研究基地等三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1986年数学史学科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2007年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内蒙古自治区先导型研究中心。2011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2016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学科,每年有稳定的建设经费。2017年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位列全国第三,是内蒙古自治区获评等级最高的两个学科之一。
研究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善于攻坚、学术交流广泛、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团队,被誉为科学技术史“呼和浩特学派”。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0人;本校其它院系从事科技史研究和教学人员20人左右,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2008年科学技术史学科群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也是首批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2014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22年中国科技史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唯一入选团队。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多人次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111人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团队成员多人次担任国际数学史学会执行委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学会和专业委员会重要学术职务。
研究院设有数学与天文学史研究室、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室、技术史与物理史研究室、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室、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并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本院共建中国教育技术史研究中心。研究院建有专业的科技考古实验中心、文献中心、科技史博物馆。
近年以来,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著作、译著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报告论文300余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邀请并受邀到国际、国内相关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多次。
研究院学术交流频繁,与牛津科技史与医史研究中心、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四日市大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圣克劳德)等国外多家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国外专门组织团体专程前来听课和交流,与外国学者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国内科学史研究教学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经过60余年的发展,研究院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文化,以“揆古察今,志在所专”为院训。继承和发扬“李迪治学精神”,以“专、恒、勤”“目标、合作、诚信”的治学精神和态度,全体师生戮力同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勤奋研究。通过合作与交流广泛吸取经验,吸收新思想,紧跟前沿,积极组织和参与全国和国际学术交流,团结各方力量,取长补短。在科研选题与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有特色,坚持创新,开拓新方向、新领域。研究院坚持“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标准,积极融入国家、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努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产出精品力作,努力“创一流学科、建一流团队、做一流学问、育一流人才”,在中国西部打造科学技术史学科高地。
根据研究院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加入,共创辉煌!